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

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(科学与玄学的思考)

遇事不决,
量子力学。

2022 年 10 月 4 日,诺贝尔物理学奖被颁给三位研究「量子力学」的科学家,让关于「量子纠缠」的话题冲上热搜。
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量子纠缠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量子纠缠

看客们,以心电感应般的思慕、情绪,纷纷贡献讨论,携手「纠缠」。

所谓: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。

时间——

1. 争议

量子纠缠,它最迷人的地方,在于超越光速限制的「超距作用」:本是同根生的两个量子单元,无论何时何地、无论分开多远,都可以神奇地保持信息状态同步,宛若「心电感应」。

在艺术家眼中,这是非常浪漫的事情,就像邓紫棋唱过的那首歌:「多远都要在一起。」很多科幻作品,尤其软科幻,都喜欢拿「量子力学」做文章,甚至用它来强行解释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,以至于网络上流行这样的梗:「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。」——强行开脑洞,蒙混过关。

在玄学界、甚至宗教界,近年来也经常喜欢拿「量子力学」说事,试图用来解释一些神秘的体验、神奇的现象。

事实上,即便是拿到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本人,也不敢说人类真的就搞懂了「量子力学」;而,坊间大量以「量子力学」来解释各种怪力乱神的概念、说法,其实若真的拿到物理学视角下检验,经常是站不住脚的,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,难以登上大雅之堂。

作为术数的研究者,同时也是科学爱好者、算法程序员,我向来是比较谨慎使用诸如「能量」、「磁场」这样的术语,当然也包括「量子力学」。

民间风水师,经常喜欢说某地或某人「能量」、「磁场」如何如何,但,这真的是物理学意义上的「能量」、「磁场」概念吗?如果是,就应该能用常规的科学仪器来测量、表达;但,如果不能,就不该硬套上所谓「能量」、「磁场」的概念,否则,一旦面对真正的物理学研究者,就很容易穿帮,解释不清,甚至因为名词、术语的误用,而导致整个「学科」受攻击,贻笑大方……「量子力学」,也是一样,不能因为遇事不决,就胡用、乱用。

易学,研究的是「象」、「数」、「理」,也包括所谓「气运」,这些都是自成体系的东方哲学概念,应当自信一点,提倡多用。

如果真的要跟现代科学去比较,它们更接近的概念并非「能量」、「磁场」,而是复杂科学里的「分形」、「涌现」,以及经济学中的各种「周期」(注:经济学是否属于「科学」?其实也是有争议的)。

比如,一个人过来占测某事,他这一个占测的行为,就是当事人作为「复杂系统」的一次阶段性「涌现」,而他占得的卦象,就可以视作整件事情的一个「分形」,其作为「局部」跟「整体」有相似性,故可以通过解析其中的「象」、「数」、「理」,来窥得整件事情的全貌,甚至预判未来——这,明显是属于「复杂科学」的领域,而非很多人热衷讨论的「能量」、「磁场」……当然,也未必是「量子纠缠」。

事实上,一年之前,也即 2021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,恰恰就是颁给了「复杂科学」的几位研究者——同样,也是三位物理学家,为人类「理解复杂物理系统」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
那么,2022 年,新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所颁给的「量子力学」,其作为在科普、科幻领域极其流行的概念,对易学、术数方面是否就完全没有一点启发呢?

那,倒也未必。

2. 理念

量子力学的启示。

首先,是「离散性」。量子,之所以叫「量子」,它指的是某些物理量并非无限连续,而是存在最小的基本单位,呈现出「离散」(相对于「连续」)的特征——这样的「离散性」,其实,恰恰在术数的「周期」体现的非常淋漓尽致:比如我们经常讲的「运势」,无论东方西方,都非常强调在二十四节气(太阳黄道的二十四等分点)出现切换,以及其他诸如「换大运」之类,都是呈现出「离散」的特征——命运、周期,都不是无限连续,而是都会在某些重要的节点出现「跳变」、甚至「跃迁」……这种「离散性」,虽然跟「量子」并非同样的概念、场合,但在哲学意义上,存在某种「共通之处」。

其次,是「随机性」。量子力学,非常重视对「概率」的研究,也即它研究出来的成果往往都是「概率解」而非「确定解」。甚至,它所称的「量子概率」和我们平时所说的「经典概率」并不一样,而是会跟随人类的观测行为出现「坍缩」——就像,网络流行语经常提到「薛定谔的猫」,当你不观察它的时候,猫是「生死叠加」;而,一旦盒子被打开,猫被观察到了,它的状态就会发生「波函数坍缩」,猫变成要么生、要么死的确定状态,类似科幻小说常用的梗,「世界线收束」。

这样的理念、世界观,是否与易学、术数的研究领域,同样存在某些「共通之处」?比如,占测行为的研究对象,恰恰就是「概率」,所给出的也都是「概率解」,而非「确定解」。同时,《周易》也说:「初筮告,再三渎,渎则不告。」意思是,只有第一次占测的结论是准的,而若重复占测,就会越来越不准——所谓的「初筮告」,是否,根本就类似于薛定谔的猫被初次观察的那一刻,出现了「波函数坍缩」?这是,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。

最后,是「量子纠缠」。如开头所述,这个理论最浪漫的地方就在于,两个源于同根生的量子单位,可以实现超距的信息同步,以至于「多远都在一起」。坊间,经常有人说「卦」之所以准,是因为「卦」跟当事人出现了「量子纠缠」……但,亦如前所述,「卦」之所以准,其实是它作为局部的「分形」,对事物的整体具有「相似性」使然,是「复杂科学」的领域,而非「量子纠缠」。所谓「量子纠缠」,它的纠缠双方,显然是源于同根生的对等量子(双生),而不是「局部 vs 整体」,「微观 vs 宏观」,当然也就不是「卦 vs 人」。

但是,尽管如此,「量子纠缠」作为微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,却仍有可能为所谓「全息宇宙」奠定了必要的基石:假如,我们的宇宙源于大爆炸的那一个最基本的「原点」,那么,它的每一次分裂、扩张,都伴随着无所不在的、持续的「量子纠缠」,那么,任何事物、任何粒子,最终一定都还是能够在某种复杂的数理模型下,找到这些「量子纠缠」的痕迹,哪怕它们已经历过无数次迭代、叠加……

西方心理学家荣格,在研究东方《周易》的同时,曾提出关于「共时性」(Synchronicity)的概念:事物 A 与 B 之间,看似毫无「因果」,却存在「共时」,以至于呈现出深刻的联系。在这样的世界观里,其实从来都不存在毫无意义的「巧合」,而是,这世上的每一个「巧合」,都在共时性的视角下深具意义——这样的「意义」,是否就是源于「量子纠缠」呢?

私以为,2022 年诺贝尔奖的「量子纠缠」,与 2021 年的「复杂系统」,很可能到最终会被归入同一个世界观的「一体两面」——微观上,粒子们普遍存在「量子纠缠」;宏观上,则是万事万物构成「复杂系统」,常能颇令人意外地呈现出各种「同步性」、「涌现」……看似「随机」的事物,其实都有着微妙的「联结」,实则「万事万物皆有联系」,甚至「万物一体」,也即俗称的「全息宇宙」。

易学,看似朴素、甚至原始,但它的研究对象,其实也就是「万物一体」,或是「全息宇宙」。比如,为什么天空、金属、圆形、父亲、君王、西北方……这些相互之间毫无因果关系的事物,为何都可以归在「乾」卦?答案,可能最终是要通过「量子纠缠」、「复杂系统」的研究去达到、或逼近,最终殊途同归。

几个推论,或畅想:

1. 五行、八卦等类象,让不同范畴的事物归在同类,属于「复杂系统」视角的「模式识别」。

2. 不同范畴的事物,之所以能展现出宏观的「模式」,很可能是在其微观粒子层面,存在某套相似的「量子纠缠」数理结构。

3. 「量子纠缠」,是否是任何事物的「构成」本身?(最基本的单元,不是元素、粒子,而是始于宇宙大爆炸的原点,经亿万年迭代后「量子纠缠」的集合,建构起万物,或万物的「灵魂」。)

4. 基于上述,万事万物才有共通的「象」、「数」、「理」。

……

当然,人类对「量子力学」的科学研究,目前还处于比较早期的水平,还不能达到用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程度。

不过,作为易学、术数的研究者,尽管我说的很有可能是错的,但还是能在万事万物中,看到许多这样的「同步性」。

比如——

3. 实证
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量子纠缠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量子纠缠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量子纠缠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量子纠缠

2022 诺贝尔物理学奖,

揭晓于 2022 年 10 月 4 日 11 时。
干支:壬寅 己酉 庚寅 壬午。

2022 年 10 月 4 日 11 时(注:欧洲中部夏令时 11:45,北京时间 17:45,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所在经纬度,实际真太阳时为 11:08),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揭晓,恰落在当地的「壬午」时。

干支结构,透出两颗「壬」,属「水」,兼「食神」,为信息、沟通——这两颗「壬」,分别透在年柱、时柱,遥遥相望,恰似「多远都在一起」——这,不显然正是其「量子纠缠」的象征吗?(超距的同步,都是「壬」。)

今次奖项,其对应的成果,恰恰就是涉及到「量子信息科学」,有助于人类开发「量子通信」。

时间——

时家奇门(置闰)转盘式:阴四局。

若按开奖时间再起奇门遁甲,则前述的年、时之「壬」,恰飞在西方兑七宫,出现「丁壬合」——格局上,这是「干合蛇刑」,有暗通文书、信件的含义,颇像「量子通信」。

其,看似在「死」门,但因出现「丁」奇、临「九地」,构成了「鬼假」,兵书云「宜伏兵潜隐」,实际也成为有利于暗中行动的吉格——所谓「量子通信」,恰恰就是突破了光速的瓶颈,彻底摆脱了网线、电磁波等媒介,能神不知、鬼不觉地实现超距离远程通信——如此,与前述的年、时皆「壬」对照,这样的干支、奇门格局,竟然也就与这鬼魅般的「量子纠缠」或「量子通信」,呈现出鲜明的「同步性」!

这是,现场用术数可以看到的一个「实证」:哪怕是诺贝尔奖这一个事件的本身,也在时间周期的象、数、理层面,呈现出简明扼要的「同步性」。

4. 结语

时间,推动人类不断进步。

也许在有生之年,我们是真的可以看到「科学」与「玄学」的真正交汇,而那也必将是人类文明的一个「全新起点」。

在某次与科研人员的对谈中,我曾说,所谓「科学」与「玄学」,它们最根本的区别,在于其世界观中,大自然是否存在「真正的随机数」。在现有经典科学体系中,是普遍认知「真随机数」的;但,在易学、术数研究者的眼中,自然界并无「真随机数」,反而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「伪随机数」——随机,甚至并不一定「均匀」。当然,「伪随机数」并不是狭隘的「决定论」,而更像是荣格所说的「共时性」,或东方《周易》所提倡的象、数、理。

如果,宇宙诞生于大爆炸的那一个「原点」,那么,它所演化出的万事万物之间,一定都是彼此有着深刻的联结,是全息的,而不是简单粗暴的「真随机数」(注:真随机数,实际上是一种「不可知论」,或「虚无主义」)。

量子力学,以「薛定谔的猫」为引子,在「概率」这件事上,撕开了一个崭新的口子——它,最终,的确有可能成为「科学」与「玄学」之间的那一个「交集」。

诚如,「科学」与「玄学」,亦都是裂变于人类文明认知历史的同一条长河,某种层面,它们之间,似乎也都持续伴随着,若隐若现的「量子纠缠」……

我和你 没有分离
近在咫尺 却各自孤立
我和你 有一个频率
惺惺相惜

——崔健《爱情量子定律》

这篇讲的,也不是「科学」或「玄学」,而是「哲学」。

多远,都要在一起。

不断,

纠缠——


(完)

《“遇事不决,量子力学”》 有 1 条评论

%d 博主赞过: